close
他大可安安穩穩過他的人生,但他眼見農民的受苦而不安,於是毅然決然放棄教職而獻身農民運動,而後逐漸成為一個難得的職業革命家與組織家,他一個人身上,即濃縮了臺灣那其實相當波瀾壯闊的左翼運動史。
 
文 / 南方朔 
 
反抗壓迫,追求公平正義的知識份子及人民力量,從來就是推動進步的最大動力。因此,在當代史學哩,「人民的歷史」或「由下而上歷史學派」(History from below),始終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但人民固然推動著歷史的巨輪,但人民所面對的卻是一個擁有巨大權力的體制,於是,「反抗─壓迫」這種循環戲碼遂成了歷史難逃的規律。有多少人民的反抗遭到血腥的鎮壓,甚至連反抗的紀錄都遭塗抹消音,企圖使它連記憶都不復存在,使它「失憶」和「失語」?而儘管有些時刻,人民由於團結而改變了時代,但在接下來的體制重建和權力例行化運作過程裡,人民努力的成果往往又被某些少數人蠶食鯨吞!這就是人民力量的悲劇。由這樣的悲劇性,其實也揭示著人們面對總是千瘡百孔,缺乏公義的世界,人的主觀能動不但不能停頓,而是必須更加警戒與奮起。正因有黑暗,才需要打破牆壁,讓天光將它照亮!
 
但「人民的歷史」或「由下而上的歷史」,這種理念說之容易,但事實上則難之又難。弱者之所以弱,乃是他們在最基本的話語權上即遭剝奪,甚至被污名化。這也是「被壓迫者是沒有歷史的」這句名言所顯露出來的殘酷真理,當後人要重建人民的歷史時,邊緣性的私家紀錄,故紙殘篇,被壓迫但有幸劫餘者的追記,堆放在官方檔案庫房角落尚未遭焚燬的不完整資料,甚至幾經轉化而變成的民間故事和民間諺語,遂成了不多的原材料。
 
而對台灣,人民歷史的重建格外困難。清代台灣,官方所繼承的乃是深厚的封建官僚及士紳習性,視歷史就是統治史。而日本殖民政權,則視台灣人為二等人,武裝壓制和政經迫害自毋庸待言。而台灣光復後,法西斯性格極強的國民黨政權面對戰後的內憂外患及政權的危在旦夕,更加不手軟。及至到了近年,右翼台獨興起,也同樣基於其政治利益考量,對台灣歷史做選擇性斷章取義式的扭曲解釋。如此多重的扭曲,已使得台灣人民的歷史被述說的支離破碎。特別是對日據這一段,更讓人不知所云。
 
其實,有關台灣人民的反壓迫,在日據之前和之初,基本上都是古代中國那種「官逼民反」的模式,但到日據中期,即二十世紀第二個十年,由於受到中國「五四運動」民族自覺,以及日本社會主義運動的衝擊,台灣人民的反殖民及反壓迫也走向了現代的階段。繼一九二一年「台灣文化協會」之後,由於受到「日本農民組合」、「日本勞働總同盟」、「日本社會主義黨」、「日本勞働農民黨」的啟蒙及助力,特別是再近代日本左翼運動極重要的麻生久、山上武雄、山川均,大杉榮等,或者來台聲援,或者提供理論相助,都對台灣的勞農運動做出了貢獻。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台灣右翼與左翼反抗運動,在一九二○年代初受到日本進步力量啟發後即波瀾壯闊展開,而後在一九一九年成立的「第三國際」影響下,進一步與全球被殖民地的反殖民農工及政治運動,以及中國革命整合成了整體的一部分。因此,要理解那個時代的農工及左翼政治運動,無論思想及策略,都不能離開那個時代的日、中、俄等國進步運動的架構。
 
但除了這種架構性的歷史理解外,更重要的當然是必須對那個時代的進步運動加以整理耙梳。但治台灣史者都知道,從日本殖民時代以迄於今,有關左翼進步運動這個部份卻最為艱難:
 
〈一〉 近代日本右翼性格強烈:明治末期的「赤旗事件」及「大逆事件」即對左翼強烈彈壓,在經過大正時代短暫的開明後,昭和時代初又恢復嚴厲,昭和三年(一九二八年)的「三一五」、「四一六」、「五七」等大彈壓,左翼勞農及政治運動可謂盡皆殲滅,它對殖民地台灣當然也平行鎮壓,一九二九年「二一二事件」對「農民組合」大檢肅,到一九三一年全面肅清台共。這都使得初生的勞農及左翼運動在未充分成長前即告夭折,資料也不齊全。
 
〈二〉 台灣左翼力量在台灣光復又告復起,但在「二二八」及其後的「白色恐怖」下,遭遇到更大規模與更徹底的殲滅。國民黨在台灣長期塑造並制度化和心靈內化的「反共」,已使得左翼傳統被徹底切斷,左翼記憶也被蓄意抹除。雖說「本土化」口號,恢復了一部分歷史和記憶,但獨派壟斷「本土化」後,它除了族群權力這部分與國民黨對立外,在「反共」這一點上,其實比國民黨猶為過之。在長期的如此擠壓下,要恢復過去的歷史與記憶,更加難上加難。
 
台灣早期的左翼歷史,距今已有七、八十年,現在已到了再不搶救,就連那最後一抹記憶也將消失的時候。而就在此刻,楊渡所寫的這部著作,遂格外有其非凡的意義。這部著作是殖民時代台灣農民運動領袖簡吉的傳記,它除了經由廣泛的口述歷史,從簡吉家屬和戰友重現簡吉的身影外,還透過近年來陸續出土的一些稀有檔案,再現了那個時代,特別是「二二八」之後直到一九五○年代初那段不忍憶起的歷史。
 
從十九世紀直到現在,如果我們回顧人類無論政治、社會、經濟、甚至文學藝術和價值,都當可體會到各種型態的左翼進步力量,乃是推動歷史搖籃的手,而一代代從不停頓的秀異人士捨身忘我,為更大的進步和公平正義而努力,他們絕大多數都不能功成名就,他們也不要功成名就,他們只在乎公義。這些浪漫的悲劇英雄,早已成了人類史上最可貴的傳説,呼喚著後人前仆後繼的前行。
 
而台灣其實並不缺乏這樣的浪漫悲劇英雄。只活了四十八年的簡吉,及堪稱是位典型。他是個小學老師,在日本殖民政府那個台灣依然極為貧困的時代,他大可安安穩穩過他的人生,但他眼見農民的受苦而不安,於是毅然決然放棄教職而獻身農民運動,而後逐漸成為一個難得的職業革命家與組織家,他一個人身上,即濃縮了台灣那其實相當波瀾壯闊的左翼運動史。他在日本殖民政府時期,兩度入獄,坐牢十年,而後一九五一年被國民黨政府槍決。他沒有失敗,反而是成了台灣的一則英雄傳奇。透過這本著作,他的身影將會永遠在台灣人民的記憶中!
 
本文出處:楊渡《帶著小提琴的革命家─簡吉和臺灣農民運動》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誰是簡吉? 的頭像
    誰是簡吉?

    #誰是簡吉?

    誰是簡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